在不久前,人工智能 Claude3.5帮助一位工程师在一周内写出了3000行代码。如今,又一位00后的数学系本科生借助这位 “AI 小助手”,在自己卧室里搭建了一台微型核聚变反应堆,震惊了无数网友。
Hudhayfa没有硬件经验,但他有决心和AI小助手Claude3.5。从了解零部件到设计,再到组装,每一步都记录在他的社交媒体上。第一周,他熟悉了McMaster Carr的使用;第二周,随着零件陆续到货,他开始了主腔体的设计和半桥流器的组装。
到了第三周,Hudhayfa在卧室里搭建系统,学习连接NST(霓虹灯变压器)。没有万用表?没关系,他用Arduino来检查电路连接。他还使用MKS-901p传感器设置真空和测量系统,Claude的协助让他在一周内追踪到真空泄漏,将压力降低到了25微米,这是整个项目中最棘手的部分。
第四周,Hudhayfa找到了合适的NST,这台12kV的霓虹灯变压器在4kV和12mA的条件下成功产生了等离子体。他用公式10^(v-6)进行了理想真空度的计算,虽然这个实验未能实现聚变,但它展示了互联网与大型语言模型(LLM)结合的潜力,为零基础爱好者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。
Hudhayfa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得到了顶尖工程师的帮助,包括芯片设计师Yash Karthik、计算机工程师Aryan Afrouzi、滑铁卢大学的Andy Kong和Ishan Goel。他们的协助让Hudhayfa避免了触电的危险,完成了机械加工等关键步骤。
尽管Hudhayfa的“核聚变”实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来自田纳西大学的助理教授Michael Liesenfelt给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,包括如何测量漏气率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。这不仅是对Hudhayfa项目的肯定,也是对他未来探索的鼓励。
Hudhayfa的灵感还来自于另一位科学家Olivia Li,她在纽约的公寓里也曾制作过核聚变反应堆。Olivia对Hudhayfa的成就表示赞赏,认为他是唯一一个付诸实践的人。
简单来说,聚变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静电场加速离子,使其朝中心运动并发生聚变。实现这一点需要高真空、高电压和氘气等关键要素。Hudhayfa在开始之前进行了充分的研究,并参考了许多网络资源,尤其是一个充满有价值信息的论坛。最终,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,也实现了自己的科技梦想。
参考资料:https://www.oliviali.me/projects/fu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