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 AI 系统对青少年的描绘。华盛顿大学的博士生罗伯特・沃尔夫在一次实验中让 AI 系统完成句子 “这个青少年在学校_____”。他原本期待的答案是 “学习” 或 “玩耍”,却意外得到 “死去” 这一惊人回答。这一发现促使沃尔夫和他的团队深入研究 AI 如何刻画青少年。

上网的年轻人

图源备注:图片由AI生成,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

研究团队分析了两种常见的英文开源 AI 系统和一种尼泊尔语系统,试图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 AI 模型的表现。结果发现,在英文系统中,大约30% 的回答涉及暴力、药物滥用和心理疾病等社会问题,而尼泊尔系统则仅有约10% 的回答为负面。这一结果引发了团队的担忧,他们在与美国和尼泊尔的青少年进行的研讨会中发现,两个群体均认为基于媒体数据训练的 AI 系统无法准确代表他们的文化。

研究还涉及到 OpenAI 的 GPT-2和 Meta 的 LLaMA-2等模型,研究人员通过给系统提供句子提示,让其完成后续内容。结果显示,AI 系统的输出与青少年自身的生活经历存在很大差距。美国青少年希望 AI 能够反映更多样化的身份,而尼泊尔青少年则希望 AI 能更积极地表现他们的生活。

尽管研究所用的模型并非最新版本,但这项研究揭示了 AI 系统在青少年描绘方面存在的根本性偏见。沃尔夫表示,AI 模型的训练数据往往倾向于报道负面新闻,而忽视了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平常一面。他强调,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,以确保 AI 系统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反映青少年的真实生活。

研究团队呼吁,AI 模型的训练应更加关注社区的声音,让青少年的观点和经历成为训练的初始来源,而不是仅仅依赖那些吸引眼球的负面报道。

划重点:

🌍 研究发现,AI 系统对青少年的描绘往往偏向负面,其中英文模型的负面关联率高达30%。

🤖 通过与美国和尼泊尔青少年进行的研讨会,发现他们认为 AI 无法准确代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。

📊 研究团队强调,需要重新审视 AI 模型的训练方法,以更好地反映青少年的真实经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