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项来自微软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,过度依赖人工智能(AI)工具可能正在侵蚀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。研究团队对319名知识工作者进行了调查,收集了936个在 IT、设计、行政和金融等多个行业使用生成式 AI 的真实案例。研究分析了六个批判性思维的维度:知识、理解、应用、分析、综合和评估。

QQ_1739843048731.png

研究发现,使用 AI 工具后,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三大变化。首先,知识工作者不再独立搜集信息,而是主要集中于验证 AI 生成的结果;其次,他们更倾向于整合 AI 提供的答案,而非自主开发解决方案;最后,许多人开始转向监控 AI 系统,而不是直接执行任务。这种趋势在处理常规或较不重要的任务时尤其明显,人们可能在没有质疑的情况下依赖 AI,这引发了对长期依赖和独立问题解决能力下降的担忧。

研究团队提到了一种 “自动化的讽刺” 现象:虽然 AI 处理日常任务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,但同时也剥夺了人们锻炼判断力和 “认知肌肉” 的机会。这种 “认知外包” 现象可能逐渐削弱人们的自然能力。

有趣的是,研究还发现,自信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。那些对自己能力更有信心的员工,更倾向于对 AI 输出保持怀疑态度。尽管研究者无法明确确定这种关系的因果关系,但三种主要因素推动着人们的批判性思维:提升工作质量的愿望、避免错误的动机和个人发展需求。然而,时间压力、缺乏问题意识以及在不熟悉领域改进 AI 反应的困难,都是影响这一能力的障碍。

研究建议,企业应积极倡导员工的批判性思维,通过专门的培训来教导他们如何审查 AI 的结果。同时,AI 工具的设计应更倾向于支持而非替代批判性思维。

另外,瑞士商学院的一项独立研究发现,17至25岁的年轻人使用 AI 工具的比例最高,但在批判性思维测试中得分最低。教育水平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保护因素,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频繁地质疑 AI 生成的信息,并在使用 AI 工具的同时保持更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。

论文:https://www.microsoft.com/en-us/research/publication/the-impact-of-generative-ai-on-critical-thinking-self-reported-reductions-in-cognitive-effort-and-confidence-effects-from-a-survey-of-knowledge-workers/

划重点:  

💡 研究表明,过度依赖 AI 工具可能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。  

🔍 工作者更倾向于验证 AI 结果,而非独立思考或解决问题。  

📈 自信心和教育水平被认为是维持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因素。